返回主页 收藏本站

健康之家
您的位置: 首页 > 医院风采 > 健康之家

老年人的“心病”谁来医

时间:2024-09-24 16:40     发布人:小编    浏览:

  每年的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去年10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大约27.2%的自杀死亡发生在6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研究指出,与其他任何年龄组人群相比,老年人有着更多的自杀企图,这反映出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和普遍性。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切实提升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老年人心理健康率不足1/3

  “小林啊,你再来看一下爷爷吧,爷爷明天就要走了,你对爷爷一直很好,爷爷想你了。”今年4月,一则老人去世前“隔空”呼唤孙女回来相见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据媒体报道,老人今年88岁,家住云南省昭通市的大山深处,老人说的“明天就要走了”是将选择自杀。最终,在呼唤家人的当晚,老人在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中孤独离世。老人的儿子赵先生表示,父亲“没有任何病”,但经常表达“心里总不舒服”。

  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3%的老年人常常会感到孤独,而其中有54%的人即使和别人在一起也会感到孤单、遗憾;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有超过25%的人因为身体或其他各种原因,产生过自杀的念头。我国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率为30.3%,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率仅为26.8%,整体来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率不足1/3。

  在距离云南省昭通市2000公里的浙江省湖州市,陈浙丽每个月也会遇到不少有自杀倾向的老年患者。作为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精神科主任,陈浙丽的工作就是用自己的专业为深陷心理健康“泥沼”的老年人带来希望。

  “抑郁症、焦虑症以及认知障碍等疾病,正悄然侵蚀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这些疾病不但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负担。”陈浙丽告诉记者,孤独、身体健康问题、亲友离世以及社交环境变化,都是导致老年人产生心理问题的常见原因。抑郁症让老人失去生活的色彩,焦虑症则让他们终日不安,而阿尔兹海默病等认知障碍,更会让老年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官网数据显示,大约14%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会出现精神障碍。专家表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不仅受到身体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还受到早期生活经历和衰老等相关特定压力来源的累积影响。“步入老年后,往往疾病、留守孤独、丧偶空巢接踵而至,再加上老年人生理上的变化,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使他们更容易产生轻生念头。”陈浙丽说。

  及时识别和治疗是关键

  “无论从个人角度来讲,还是从家庭、社会角度来讲,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都非常重要。”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韩布新通过媒体呼吁,心理健康是一个抓手,这个抓手既负责心身互动,也跟躯体健康互动,更与个人的生命意义、生命状态相关联,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心理健康直接关系着老年人的自我接纳、心理平衡、家庭人际关系和社会影响。”韩布新说。

  老年人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抑郁和焦虑。“很多家庭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比较关注,却忽略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年轻人患抑郁症后,往往工作、学习等社会功能会受到影响,容易被发现。而老年人则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随着年纪增长,其认知能力、记忆力下降被认为是正常的,症状比较隐匿,相对难以被发现。”陈浙丽告诉记者,老年抑郁症发作的临床症状通常不太典型,多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言语活动减少、不喜外出等,以认知功能损害和躯体不适的主诉较为多见。

  “通常情况下,一旦患者出现自杀的观念或行为,就说明病情较重了,如果能在疾病的轻、中度时进行早期识别、及时干预,治疗效果会更好。因此,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很重要。”陈浙丽呼吁,在关注身体健康的同时,老年人及其家属也应关注心理健康,当老人出现疑似心理健康问题时,及时到医院精神科就诊。多数患者经过规范化用药及治疗,是可以被治愈的。

  扎根老年精神科工作了22年的陈浙丽,在临床工作中也感受到了改变。“以前的老年患者,来医院就诊时往往病情已经很严重了,部分抑郁症患者甚至已经有明显的自残行为。但随着健康宣教的普及和治疗水平的提高,如今的老年人及其家属对心理健康问题更加重视了,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也更加提前了。”这样的改变让陈浙丽感到欣慰。

  德国柏林马普学会发展心理研究所曾做过一项追踪百余年的调查,发现很多老年人认知能力的下降与其感官能力衰退(比如听觉和视力下降等)有直接关系。如果控制好听力和外周感觉能力,则老年人认知能力的下降也会消失。韩布新认为,老年人躯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互为影响。如果老年人听力不好、视力不佳或患有白内障,应尽快处理,如配助听器、配镜、做手术等,这样会大大提高其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

  陈浙丽提示,如果老年人心情低落两周以上,吃不好、睡不好,觉得生活没意思,性情大变,不愿结交朋友,出现不明原因的躯体不适等症状时,就应引起重视。

  合力帮老年人驱散“阴霾”

  专家指出,当前老年人的精神心理需求与日俱增,传统的心理服务已难以适应及满足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发展需求,心理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必须从根本上调动老年人及其家属主动认识与接受心理援助的积极性,充分、有效利用基层社区的优势,形成“居家为主、社区为依托、医疗机构作补充、医养结合”的服务体系,依托专业机构资源,大力宣传心理咨询服务,实现多方互助共联,为老年人搭建更为便利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更便捷的心理健康服务?不少地方已经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探索和实践。

  不久前,在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中廖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几位专业社工精心组织了一场“‘心’赋能——老年人团辅沙龙系列活动”,与现场老人们积极互动,引导其探讨“我与我的未来”,帮助老年人重新发现自我。

  据了解,吉阳区以村(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标准,聚焦老年人身心健康,为老年人打造集健康护理、文体娱乐、精神关爱等多元化服务于一体的日间照料中心。正是得益于一系列举措,在距离主城区相对较远的村日间照料中心里,老人们在“家门口”便能得到专业的心理疏导服务。

  “医院、社区等相关机构需结合自身建设情况及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成都医学院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黄婷在其研究中指出,服务机构应根据养老模式的不同,采取多样化的服务手段,建立相应的服务模式。对于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可通过设立专门的老年心理咨询场所提供服务;对于选择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则可以社区为依托,建立社区心理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置相应的专职或兼职的专业工作人员;对于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可开展入户心理健康服务等。

  今年8月初,湖南省汝城县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汝城县精神病医院)心理健康服务团队走进该县健康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五进”行动,引导老年人正确挖掘自身价值。不仅如此,该中心还通过开展送医送药活动、组织健康知识讲座、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开展“一对一”心理疏导、联合开展趣味娱乐活动、进行精准干预治疗等,持续开展多种多样的关心关爱老年人“五进”服务活动,提升全县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

  陈浙丽所在的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组建了一支“红心卫夕阳 医心护健康”的党员服务队。这支队伍由医院的党员医护人员组成,他们深入社区、养老院等老年人集中的场所,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认知筛查、用药指导等志愿服务,赢得了当地老年人及其家属的赞誉。

  短评:这不只是老年人自己的事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和发展期,生活节奏明显加快,老年人心理与精神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作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老年群体心理健康值得关注。与此相对,我国老年心理健康服务起步较晚,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服务人才短缺,社会心理疏导工作机制仍待完善,与目前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不相适应。政府、机构、社区、家庭等层面多方发力,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素养、优化心理健康服务,守护老年人心理健康,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课题。

  政府层面,要加快推进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19年启动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在此基础上,于2022年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老年心理关爱行动,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就是其中要义。推动老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应结合实际做好调查研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做好体系布局的统筹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路径,各政府部门之间也要破除不同领域政策间的制约和掣肘,加强协调配合,细化落实分工。

  医疗卫生机构是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要充分发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作用,对各类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其对常见精神障碍的筛查辨识和处置能力。指导基层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站,搭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培训基层心理辅导人员或社会工作者,健全和完善“医社联动”机制。

  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要充分利用工作在街道、村(社区)、社会组织的基层力量。相关基层工作人员长时间接触老人,了解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状态,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可以尽早发现老年人心理疾病的苗头,为老年人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悲伤抚慰、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提高老年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此外,可以充分利用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基层老年协会等社会场所和组织,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组织相关社交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家庭在老年人心理健康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家人应帮助老年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他们参与社交活动、保持学习与思考;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多倾听老年人的心声、了解老年人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必要时帮助其寻求专业治疗。

  只有全社会同心同向,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才能真正为老年人“解心忧”。

关于我们| 院长信箱| 合作交流|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投诉意见| 网站地图|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 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挂号咨询:65705788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万华路239号医疗质量投诉:65731163医德医风投诉:65711321

滇公网安备 53010302001100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20000489号